干净整洁的村庄田野,欣欣向荣的村级集体经济……短短两年时间,当涂县石桥镇黎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步入“先进村”的行列。“变化归根到底得益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黎明村党总支书记陶鸣深有感触地说。
江海结对让红色文化“扎下根”
在黎明村,刚建成不久的水闸闸体上醒目地镌刻着“潘克闸”三个大字。水闸为何以革命烈士潘克的名字命名?这背后有一段江海结对的故事。
2021年“七一”前夕,石桥镇党委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这封邀请函是由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区潘黄街道寄来的。潘黄街道邀请黎明村和潘克烈士的亲友,共同祭奠1941年壮烈牺牲的潘克烈士。黎明村是潘克的出生地,潘黄街道是革命烈士潘克的牺牲地,1946年春,为了纪念潘克、黄炜两位烈士,当时的盐城县第一区改为潘黄区,后沿革为潘黄镇,就是如今的潘黄街道。
石桥镇党委、黎明村党总支代表和潘克烈士亲属,踏上了盐阜大地,和几十年来始终缅怀潘克烈士的潘黄百姓一起,共同祭奠这位将青春定格在异乡的烈士。在祭奠了潘黄烈士后,潘黄街道和黎明村缔结为红色街村。自此,一条红色血脉,把长江东岸的黎明村和东海之滨的潘黄街道紧紧地连在一起。
今年,潘黄街道援助黎明村70万元建设三闸一站,项目于8月开始施工,历时两个多月建设完成。三闸一站建成后,将保障全村4747亩耕地、1030户3624人的土地灌溉及生活用水需求。三闸一站上印有潘克烈士的名字和简历,铭记潘克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明年,潘黄街道将继续出资200万元,帮助村里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打造黎明村潘克楼,弘扬烈士精神,厚植英雄情怀。”陶鸣说,除了潘克烈士,黎明村还有陶家财等三位烈士,目前已将陶家财烈士墓修缮一新。下一步,该村还将在潘克楼里建设烈士事迹陈列馆,进一步守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动力”让集体经济“旺起来”
“只有集体经济强起来,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陶鸣指着由当涂县启程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品生态米告诉记者。
黎明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注入“红色动力”,助推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去年,黎明村集体经济收入刚刚迈过50万元,属于刚刚“消薄脱壳”。今年年初,村党总支决定,由村经济股份合作社联合种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等13家市场主体,共同出资30万元成立当涂县启程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谷物种植与销售、畜牧渔业饲料销售等,并请专业人士设计了“黎明启程”品牌logo,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一根甘蔗两头甜”。
“为了迈好合作社发展的第一步,我们率先打造优质水稻名片,流转200余亩土地作为优质稻种试验区,注册了‘黎明益农’稻米品牌,带动群众抱团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产业。”陶鸣告诉记者,第一批精品生态米刚刚推向市场,就以品质优、口碑佳受到好评。
启程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种植管理负责人许华金说,合作社主要种植精品生态米,通过统一品种种植、统一标准收购、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对外销售,解决了农作物种植零散、技术不够、销路不畅、收益不高等问题,提高了稻米的附加价值,接下来将继续扩大规模,把稻米加工产业做大做强。
党员助力让志愿服务“暖民心”
到了村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开饭的时间,10多位前来就餐的留守老人谈笑风生。党员志愿者费敦玉正在忙活着,切菜、配菜、打汤、送饭,熟练地都让人以为他是老年助餐服务中心的员工。费敦玉说,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为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出点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村老年服务中心,还有很多像费敦玉一样的党员志愿者。他们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始终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自身经验,发挥夕阳余热,传递红色能量。
“黎明村是红色村庄,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个党员的责任。”村老年学校副校长徐召宝说,作为党员,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闲人心态不能有,工作热情要依旧”,爱护好村里的老和少。一方面,通过开展文娱活动,丰富村内老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成立关心下一代组织,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关心留守儿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文图/记者 吴黎明 通讯员 赵 珊